急性心肌炎是40岁以下人群的常见猝死原因之一,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均可能导致,其中以心肌受到病毒感染而诱发者最多,包括柯萨奇B组病毒、腺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近日,《欧洲心脏杂志》(EHJ)刊登了一则少见原因的心肌炎病例,一起来看下吧。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19岁,因"发热、精神萎靡4天,左前胸痛24小时"到急诊科就诊,胸痛有胸膜炎的疼痛特征。
体格检查 体温38.9°C,其他无明显发现。辅助检查
心电图:广泛ST段抬高(图A)。 实验室检查:炎症标记物和肌钙蛋白升高。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左室功能大致正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60%,左室纵向应变(GLS)减小(-16.4%)(图E),室壁运动异常(下侧壁、前侧壁运动减低)。 心脏磁共振(CMR):T2加权图像上中侧壁信号强度增强(图B)。晚期增强发现,前壁和前外侧壁中远节段、下壁和室间隔下部远节段的局部心外膜下增强(图C、图D)。 血清学检查:住院期间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burnetii)II相IgM滴度高,1个月后抗体滴度仍然升高4倍(图G)。诊疗及随访 据了解,该患者在屠宰场工作。结合以上检查结果提示,患者患急性Q热心肌炎。确定诊断后,开始多四环素(mg/d)治疗3周。6周后随访,患者无症状,TEE检查结果正常(图F)。学习要点
急性Q热患者很少出现心肌炎。鉴于Q热心肌炎的潜在严重危害,以及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的特点,对于暴露于人畜共患病风险、高度疑似的患者,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在早期可应用抗生素治疗,若延误治疗,极容易发展为慢性Q热,治疗周期长,易复发,死亡率高。
延伸阅读:Q热
Q热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burnetii)引起。~年在澳大利亚首先被发现,我国于年发现首例病例,迄今Q热疫区几乎遍布全球。
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该病的传染源是牛、羊等家畜,除了这些家畜外,常见的猫、狗、飞禽、爬虫类也可能作为传染源。病原体通常通过气溶胶传播,如空气中的气雾,一旦吸入这类气雾、颗粒,病原体随动物粪便等传染尘埃形成气溶胶进入呼吸道。此外,和家畜等直接接触,病原体可通过受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体内。吃了带有病原体的食物,也可能患上Q热,但较少见。该病的潜伏期短则1~3周,长的可能有4周。畜牧和毛皮加工业是感染病原菌的高发场合。 人群对Q热病原体普遍易感,青壮年、牧民、上述职业人群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流行地区隐性感染者很多,病后有持久免疫力。2.临床表现 该病的主要特征为临床表现多样,急性Q热表现为突然起病,发热、乏力、头痛、肌痛与间质性肺炎,无皮疹。剧烈头痛是突出特征,还伴有关节痛、腰肌痛等。 呼吸道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易引起肺部病变,即Q热肺炎。30%~80%的患者会出现肺部病变,约发病后第10~14天最为明显,患者会出现胸痛、干咳等,少数患者会出现粘液痰或血性痰。 Q热还可能影响到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等现象。Q热患者出现肉芽肿性肝炎时,常伴有肝脏酶浓度升高、发热延长、发热性皮疹、心内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3.检查 Q热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仅少部分患者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常增快,慢性Q热患者的血沉增快尤为显著,发热期可出现轻度蛋白尿,Q热心内膜炎患者可出现镜下血尿。 血清免疫学试验的特异性很高,常用补体结核试验、微量凝集试验等。Q热急性期患者一般仅产生对II相抗原的抗体,发热数周后才出现低效价的I相抗体。Q热心内膜炎可出现高效价的I相抗体。出现II相抗体向I向抗体的血清转换或呈≥4倍增高可确诊急性Q热。 患者的肝功能可有轻度异常,心电图可有T波、ST段等改变。发生Q热心内膜炎时,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赘生物。4.诊断 Q热的诊断有赖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疫区居住史和职业暴露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既往有心脏瓣膜病变史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史者出现细菌培养阴性的心内膜炎时,要考虑Q热心内膜炎的可能。确诊要依靠血清学检查或/和分子生物学检查。Q热的外斐试验阴性,有利于区别Q热与其他立克次体病。5.治疗 多西环素为最有效的Q热治疗药物,疗程不宜过短以防复发,复发再治仍有效。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同流行性斑疹伤寒。四环素与氯霉素对该病也有相当疗效。一般于48小时后退热。 对慢性Q热患者一般采用至少两种有效药物联合治疗,可选用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治疗,疗程数年,一般至少3年。另一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是多西环素联合羟基氯喹。Q热心内膜炎患者可使用羟基氯喹联合多西环素的方案,疗程18~36个月,可按血清学检测水平调整。用抗菌药物治疗不满意时,需同时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每6个月测定一次贝氏立克次体抗体。6.预防 对于直接接触家畜等有可能感染的高危人群,可接种疫苗,也可对动物接种疫苗,降低病死率。日常生活中,如果对疑有感染可能的牛羊奶不放心,可以煮沸10分钟再饮用。参考文献
1.MariaJoaoVieira,NunoCraveiro,MiguelAlves,andVitorMartins.Ararecauseofmyocarditis.EHJ.
2.刘怡芳,张颖。Q热、埃立克体病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8。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王雪萍┆美编高红果┆制版田新芳王雪萍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