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3时45分迎来“处暑”

北方凉风起,南方正当暑

处暑,即为“出暑”

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制图:李蓓莹

  不过此时天气还未出现秋凉,天气依然炎热,昼夜温差较大。正如人们常说的“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当然,处暑之后,秋燥也逐渐出现。处暑节气的显著特征就是空气干燥,人们往往感觉皮肤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冒火,大便干结。

“处暑”习俗

秋游:秋高气爽迎秋赏景

安吉县和乐小镇殷兴华摄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而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开渔节:千舸竞发捕获海鲜

德清县洛舍镇洛舍漾谢尚国摄

  每年处暑期间,沿海地区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驾船出海。此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

放河灯: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七月半”,其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是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水中,任其漂流,向海神祈保平安。后来发展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

吃鸭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鸭肉味甘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人们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首先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处暑”养生

处暑养生的四大要点

秋冻、防燥、润肺、增酸

秋冻   春捂秋冻是古人一条非常实用的“生活谚语”,“春捂”是为了帮助气血走表散热,促进阳气生发;“秋冻”是为了气血入里保存热量,促进阳气潜降。因此,处暑后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穿很厚的衣服。而且初秋是“冷”并没有感觉到“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采取“秋冻”对于适应与抗御后来冬天的严寒都有很大的好处,从机体适应能力上看,也可以说符合季节之间的“惯性原理”。南浔古镇陆志鹏摄防秋燥   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免发展为疾病。专家建议: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也可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或用湿拖把擦地等。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便于生津润燥、消热通便。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德清县雷甸镇姚海翔摄润肺   初秋的气候逐渐干燥,最容易对肺阴造成损伤,伴随着夏季众多的细菌也会侵入呼吸道黏膜,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扁桃腺炎和肺炎等疾病,一些气喘病也会在此时复发或者加重。所以,加强对肺阴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中医上讲肺喜润而恶燥,燥邪伤肺,养肺不仅能使肺气更加充盈,增强肺的主气,也能治疗由于肺虚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在食物的分类上,甘润的食品对肺是最有益的,例如梨、荸荠、枇杷、甘蔗、柚子等,还有众多的粥品,更是养肺的首选,例如银耳冰糖粥、百合莲子粥等。少辛增酸   少辛的原因,同样是为了减少肺气的耗散。味辛的东西都有发散作用,能调动人体肺部的阳气通过汗液从体内发泄出来,所以,处暑之后不应吃辣椒、花椒、生姜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状。多酸,则是强调应多吃酸性食物,如葡萄、石榴、橘子、山楂等,以此来达到保肝护肺的效用。秋天的魅力在天高云淡任雁南飞的自由在一场急雨过后残暑尽消,清爽怡人的秋日

长兴县龙山街道包漾河吴拯摄

夏衣临晓薄,秋影入檐长此时不妨静一静,停一停在明媚的秋光中感悟多彩生活,观赏最美人间

德清县莫干山镇姚海翔摄

暑去秋来,登高望远愿我们在喜获丰收的同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END—

来源:南太湖号、湖州发布

扫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