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回暖,万物复苏,一些春季常见传染病也开始活跃。加之近期气温多变、冷热交替,人体很容易出现免疫力相对降低的情况,也给一些病毒提供了更多的“可乘之机”。这个季节成年人都容易感冒,免疫力相对较弱的儿童当然需要更多的保护。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具有较强传染性。

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高,全年均可患病,呈散发或流行,春夏季为流行高峰,流行无明显地区性差异,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公共场所易聚集流行。

该病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也可发病,但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

患儿感染后可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免疫,但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仍可导致再次感染发病。

疱疹性咽炎发作时主要有以下几个症状:

1.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

2.突然高热,可出现惊厥。体温一般在37.7~40℃。

3.咽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

4.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

孩子如果发生以上症状,就要考虑是疱疹性咽炎的可能性,应及时就医,否则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小疱疹发展成脓疱,病情就加重了。

手足口病

一般来说疱疹性咽颊炎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与后遗症,但手足口病不然。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每10万人中约有37~人发病,10万病人中约有6~51人病死于该病。

手足口病患者有1%的几率感染并发症,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儿童,常见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有时往往危机生命;家长们应当在发现孩子有手脚水泡与发热后,应及时送去就医,切勿拖延!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

家长可以对照以下症状:

1.发高烧,体温多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2.出现丘疹或疱疹,多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3.口腔溃疡疼痛,拒绝进食

如何预防手足口和疱疹性咽颊炎?

因手足口疱疹性咽颊炎都是通过粪-口-呼吸道传染,且都是因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传染病,所以预防方法也相似。

一接种疫苗

年我们国家就研发上市了EV71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用于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

接种EV71疫苗的适龄儿童为6月龄-5岁,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两次接种,间隔一个月),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

二除接种疫苗之外,防护预防措施也非常重要

1.保持清洁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针对婴幼儿,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也要进行清洗消毒。

2.勤通风,不聚集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增强免疫力

可多让孩子进行户外运动,加强锻炼。饮食要营养均衡,必要时可配合服用赖氨葡锌颗粒,可增强孩子食欲,提高孩子免疫力,更有助于孩子生长发育。

如果宝宝不幸“中招”,如何护理?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识别危重信号,及时就诊,合理治疗,一般都可顺利康复。

1.及时就医

患儿如出现发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疹,医院就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注意孩子是否发热

患儿体温达到38.5℃以上,伴有明显不适时需降温治疗,除进行物理降温外,需遵医嘱服用退热药物进行降温。常用退热药物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3.在发病的一周内,休息很重要

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

4.宜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为主

予以温凉的与年龄相应的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母乳等,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5.注意勤洗手

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最后提醒:凡出现发热、感冒或呼吸道症状,或发现手足口疱疹皮疹病儿,医院就诊!

◆◆◆◆◆

湖北安童生药业有限公司

陈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