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

5至7月份是儿童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易感人群是1~7岁的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此病传染性强,可通过密切接触、唾液飞沫、鼻咽分泌物、粪便等传播。

传染病可防可控,只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就能有效控制住传染病。

提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很多宝爸宝妈不会辨别,因为这两个传染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何辨别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家长可以对照以下症状:

不同

相同

疱疹性咽峡炎

1.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疱疹或伴有溃疡。

2.突发高热,可出现高热惊厥。

3.咽痛,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

4.发病时会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

如果宝宝出现以上症状,就要怀疑是否得了疱疹性咽炎,应及时就医,否则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小疱疹发展成脓疱,加重病情。只要及时就医,疱疹性咽颊炎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与后遗症。

1.都是传染性疾病。

2.都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3.咽部和软腭都会长疱疹,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咽痛。

4.因咽部疼痛而影响进食。

手足口

1.不仅口腔和软腭长疱疹或溃疡,手、脚、臀部包括肛周、关节处等会出现丘疹或疱疹。

2.个别患儿会出现并发症,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常见并发症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可能会危机生命。

家长们发现宝宝手、足、口长疱疹或发热后,要及时就医,切勿拖延。

如果宝宝不幸“中招”,如何护理?除及时就医,还需要做好以下措施:

1.注意隔离,患儿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居家隔离2周。家长也需少外出,因为家长也有可能成为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源。

2.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

3.患儿护理:

(1)观察病情有无加重或新的病情出现,同时密切观查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抽搐、呼吸困难或呼吸频率加快等,一旦出现异常,一定要及时复诊;

(2)定时测温,发热期一般1~4小时测一次体温,要进行退热处理;

(3)饮食要清淡,宜食清淡、可口、温凉、易消化的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餐后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

(6)勤洗手,饭前便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染的毛巾擦手,以免重复或交叉感染。照顾患儿的家长也要勤洗手。

4.注意消毒,肠道病毒对高温、紫外线、含氯消毒剂等敏感。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餐具等生活用品都应高温蒸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液浸泡消毒,消毒液浸泡后需用清水冲净消毒液。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

1.接种疫苗。接种疫苗的适龄年龄为6月龄-5岁,建议尽早接种,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

接种疫苗就不会得手足口病了吗?答案是不一定!宝宝接种后,得手足口病的几率会下降,即使得了手足口病,也不大会是严重的手足口病。

2.加强防御,除接种疫苗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重要。需要注意的是,成人是手足口病病毒的隐性感染者,通常成人感染病毒后,由于自身抵抗力较强不会发病,但成人在和宝宝的密切接触中却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宝宝,因此成人在接触宝宝前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洗干净手之后再去接触宝宝。另外,家长们也应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