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是华夏文明极致浓缩的思想瑰宝,蕴含着无上的大智慧。短短三四百字,道尽天机。相传为黄帝所著,被历代政治、军事、思想家所重视。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都为其作过注解。

《阴符经》分上、中、下三篇。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阴”是暗,“符”是合,《阴符经》即是人事与天道暗合之理,内出于天机,外合于人事。

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阴符经》开篇直点核心,讲述了为人处世的终极道理。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心,万化生乎身。”《阴符经》将天地、人、万物的互动关系归纳于“贼”,而五贼具体指的是:命、物、时、功、神。而能够用心驱使五贼,则能无往不利。

“天性,人心;人心,机心。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什么是“性”?是不生不灭万事万物的本质。什么是“心”?它不是指心脏、不是指意识,是不在无不在,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天、地、人在发动“杀机”的时候,就会产生“移星易宿、龙蛇起陆、天地反复”等异象。而当天、地、人“合发”,则成时势,即所谓的大势所趋。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是巧是拙,是可以隐藏起来的,九窍中最关键的眼、耳、口也是可以动,可以静。这都是它们的性。就像火克木一样,一个国家的崩溃往往也都是由内部的奸佞之人所引发的。因此,圣人都非常重视自身和内部的修炼。

中篇·富国安民演法章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材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世间万物皆是在生生灭灭中发展,天地、万物、人则在相互“盗”取能量,来补益自身的动态中,形成一个整体和谐的生态。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人们都很容易推崇各种以奇制胜,觉得非常的“神”,但是却不知道依托时势,厚积薄发,通过“盗取天机”,稳扎稳打才是真正的“神”。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君子由于知道这个道理,懂得躬身自守,待时而动;而小人由于自身修为不足,反而容易误了性命。

下篇·强兵战胜演术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专注的力量是不容轻视,而长时间的聚焦将会产生万倍的能量。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生死之心在于物,成败之机见于目。”成败的关键在目、在观。也就是能够用心洞察到事物的本性。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馀,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天地只遵循自己的运行规律,它并非有意的施恩与人或物,但人们和万物却得到了浩荡的天地之恩。就如春气萌动万物,秋气肃杀万物一样,天地就是用“气”来管理万事万物。

而懂得天地变化规律,把握时势的人则更加懂得处乐、处静,知足常乐。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大道规律就是事物总是往自己的相反方向运动,相生相克,互为表里。要用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其圣,我以不奇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无论是天地文理,还是自以为是的思虑忖度,或是盲目膜拜于出奇制胜。在懂得把握时势,运用时势的人面前,都不过是“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大道既静又动,其中变化就如阴阳相推,慢慢浸润,是律例也无法完全契合和预测的。圣人知道大道不可违背,只能顺天而行。好在我们有八卦、甲子,神机鬼藏,等神器,能够模拟天地大道,让我们能够接近“”观天之象,执天之行。”

我是洛小龟,和我一起追求无上智慧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