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知识讲座

近日,我校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讲座,邀请卫生副校长、区疾控中心防疫科科长张洪明主讲。

学生在线学习防控知识传染病及防控的基本知识传染病

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1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4个方面。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传播途径由外界环境中一种或多种因素组成,各种传染病有其各自的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五种。

3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Person),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乙型脑炎),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至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Periodicity)。在普遍推行人工主动免疫的情况下,可把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水平降至最低,阻止其流行的发生,甚至消灭该传染病,如天花、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和麻疹等。

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的预防(Prevention)也是传染病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传染源的传染病患者总是由临床工作者首先发现,因而及时报告和隔离患者就成为临床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应当针对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并且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针对传播的主导环节,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传染病继续传播。

四种疾病的知识四种疾病的相关知识

都是病毒性疾病

无特效药物

占学校、托幼机构聚集性疫情总数的95%以上

01手足口病

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02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与上呼吸道感染不同,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是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易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发生暴发流行。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03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由诺如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胃肠道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学校、幼儿园等场所易引起暴发。诺如病毒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多发生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属于自限性疾病,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

04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水痘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由于水痘潜伏期较长(最长可达21天),且在出疹前就具有传染性,在冬春高发季节,学校一旦出现病例,容易造成聚集发病,且疫情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快速控制。

新冠肺炎防控相关知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自我防护

01

“四大法宝”02个人防护措施03切实做好假期期间疫情防控

少组织参加聚餐等聚集性活动,少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线下教学授课或其他聚集性活动,少进入、不进入歌舞厅、浴室、电影院、网吧等室内密闭场所。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与他人保持1米安全距离,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和参加人员聚集性活动。

防患胜于未然,我校坚持做好防疫宣传活动,普及科学防疫知识,把好师生意识形态,积极争取家校合作,合力打赢抗疫攻坚战。

END

文字:陆思纯

图片:陆思纯

美编:陆思纯

责编:雨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