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
主治医师。年考入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患者刘某,20岁。因“乏力、纳差3天,胸闷1天”入院。患者3天前受凉后出现全身酸痛、乏力、纳差不适,在家中服用感冒药症状无好转。2天前出现发热(38.8℃),且出现胸闷不适。医院,给予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后患者症状无好转,且出现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症状。医院考虑“急性心肌炎”可能,医院进一步诊治。
患者入院体温:38℃,心率bpm,有创动脉压60/40mmHg,端坐体位,脉搏细弱,脸色苍白,双肺可闻及湿罗音,心音低钝,心界不大,各瓣膜未闻及明显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
患者入院查:白细胞11.3*/L,谷丙转氨酶50U/L,谷草转氨酶U/L,高敏肌钙蛋白>pg/ml,NT-proBNPpg/ml,乳酸4.8mmol/L。心脏超声提示:弥漫性室壁运动减低,左室射血分数20%。根据刘某的症状、体征、检查结果,诊断考虑为:暴发性心肌炎。
医院心内科立刻启动重症小组,对刘某开始了以生命支持为基础的系统治疗。立即使用球囊反搏维持血压,减轻心脏负荷;给予呼吸辅助通气;血液滤过,清除体内的炎症因子和代谢产物。同时使用激素、抗病毒、抗感染、输血等治疗也在同步进行。但经过一晚的治疗,患者心率仍有bpm,血压也只能维持在90/70mmHg左右。经过重症小组讨论并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后,开始给患者实施人工心肺(ECMO),使患者的心、肺充分“休息”。重症小组的医师、护士们24小时轮流特护,随时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在系统、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下,刘某的病情也一天天开始好转起来。刘某的血压、心率都逐渐正常,肌钙蛋白也逐渐降到了pg/ml左右,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左室射血分数恢复到50%。第五天医生首先脱离呼吸机并拔除了气管插管,第六天拔除ECMO管道,第八天撤离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来到医院的第十五天刘某的各项指标均基本正常,终于痊愈出院。一个月、三个月、半年门诊随访,患者无特殊不适,各项检验及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心肌炎多由病毒感染所致,病毒侵入心肌后进行复制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和抗原暴露,进一步引起免疫系统激活和炎性细胞侵润,从而使心脏损伤进一步加重。心肌炎好发年轻人,早期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略。暴发性心肌炎就是心肌炎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情况,其特点为起病急,进展极为迅速,很快出现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以及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并常伴有呼吸、肝肾功能衰竭等多器官功能障碍。此类患者在抗病毒、抗感染、激素等药物治疗基础上多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需要强调的是,及时、有效的呼吸、循环机械辅助(如:呼吸机、主动脉球囊反搏、血液滤过、ECMO等)治疗效果良好,可以减少住院时间并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因此,对此类患者重在早期的识别和预判,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前提下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包括各类检测指标、心脏超声动态监测等)并调整治疗方案,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和必要的机械辅助。相关诊治标准及细则请参阅《暴发性心肌炎救治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蒋建刚苗琨
推荐阅读
王炎:“零X射线”三维计算机导航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
曾和松:主动脉夹层与氧化应激
郭小梅:顽固性心衰的治疗现状周强:精益求精同舟共济——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经验分享
严江涛: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反应延缓腹主动脉瘤发生发展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