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疱疹性咽峡炎类似,每年4到6月份同样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很多家长在后台提问,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有何区别?手足口病又该如何预防?那么今天,我就为大家一一解答。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就为大家列出了五月一些需要重点预防的疾病,其中手足口病榜上有名。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通常班里一个小朋友起病,很快会传染给同学。随着全国各地就诊患儿人数剧增,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成了家长群热议的话题。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之所以叫手足口病,因为感染了该病的孩子在手、脚、口腔甚至是屁股和小腿上会出现皮疹或疱疹。这些皮疹不会有瘙痒感,病好之后就会逐渐消退。
简单自测:
家长可以对照以下症状,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
1、发高烧,体温多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2、出现丘疹或疱疹,多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3、口腔溃疡疼痛,拒绝进食。
手足口病比疱疹性咽峡炎更“严重”
在近期的推文中,我为大家重点介绍了疱疹性咽峡炎的防治方法,许多家长也在后台询问手足口病,由于二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撞脸”率极高。简单来说,这对“兄弟”间有两个重要区别:
1、疱疹出现的部位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而患手足口病的大多数孩子先是嗓子里有疱疹,后发展到手脚心,少见于长在手脚背,并伴有发烧。
2、是否出现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少数患儿由于发病迅速,可能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干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但疱疹性咽峡炎出现重症更少,一般不会危及生命。
不过由于二者病毒间有许多重叠,并且也有手足口病的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所以建议家长还是要咨询专业医生,做进一步的确诊。
预防手足口病,可参照预防疱疹性咽峡炎的方法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机都是“湿热”,都是因为湿热内蕴,外感风热引动内火上炎。但是病位不同,疱疹性咽峡炎在上焦就发病透疹,疱疹集中在咽喉部;而手足口的病位是更往下一些,累及肠道脾胃,脾主四肢,主皮毛,因此疱疹会通过手脚、屁股透发。
但是说到底,这两者都是因为“湿热”,所以预防的方法可以说一模一样:
1、日常用10秒法,发现积食用新三星汤连续喝2-3天;
2、如果有外感的表现,喝保济口服液抑制感冒;
3、每周1次新三星汤+保济口服液。
儿童预防的要点是要“消积祛湿”,而不是大家经常使用的“清热祛湿”。
为什么这样操作,具体怎么使用这些方剂,我在《疱疹性咽峡炎高发,不止感冒这么简单!1招有效预防》一文中说的非常详尽,家长请先认真阅读。(点击黄字部分可阅读原文)
一旦中招,就要清热解毒、凉血祛湿,可以配合三豆饮来帮助恢复。
此外日常的一些防护,家长要做好以下三点:
1、孩子做到“卫生部五句真经”。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2、出门备好口罩。乘坐交通工具,去人流密集的地方,一定要让孩子戴口罩。帮孩子调整好口罩的位置,让孩子更舒适、减少抵触心理。
3、父母外出回家后要做好防护。疱疹性咽峡炎病毒很可能在成人身上携带,所以大人外出回家后要先脱去外衣,洗好手和脸,换上家居服,再与孩子接触,尽量少亲吻孩子的口、手,这些行为都有携带病毒给孩子的风险。
传染病高发,最终拼的都是孩子抵抗力
无论是目前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每年都大流行的流感,抑或席卷全球的新冠,最终拼的的都是抵抗力。
抵抗力的关键,就是“后天之本”脾胃。
怎么调理孩子脾胃能力,提高孩子抵抗力呢?家长就是做到三个步骤:
1、控制积食,及时助消化:用好10秒法、4招法、新三星汤;
2、孩子体内明显有湿时,用新三星汤或五星汤消积祛湿;(因需要加强祛湿,五星汤比三星汤更合适,或者选用成品新三星汤)
3、消化好的时候健脾,日常饮食喂养最关键。
做到以上三点,传染病流行季孩子就能轻松应对了。最后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中招,要及时就医处理。
五星汤
材料:
谷芽10克,麦芽10克,山楂3克,木棉花5克,陈皮1克。煲水饮。
宜忌:
◆适用于积食、湿气重的症状。
◆3岁以上有积食、湿气重时用,饮用当天宜搭配素食。
◆对麦芽过敏的孩子慎用。
◆蚕豆病可以用。
具体用法参考《儿童食疗大全》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推荐课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