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我国各地全年均可发生,4-6月高发。手足口病近几年不断爆发,引起了人们重视。而近期气温变化多端,那么如何做好防备,让宝宝们远离手足口病?
01
手口足病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是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反复不退,口腔粘膜、唇内出现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明显,此时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涎、纳差等不适。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淤点、淤斑。
02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接触性传播、呼吸道传播以及消化道传播。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吸入病毒污染的空气(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消化道传播)也可发生感染。
03
手足口病的预后及并发症
手足口病多数为轻型病例,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但少数重症患者可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危及生命。因此,家长既不能盲目紧张,也不可掉以轻心。如果孩子患病应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体温、精神状况及活动情况,出现以下情况要高度重视并及时就诊: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烦躁、呕吐、易惊、肢体抖动,肢体无力;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冷。
04
孩子患病家长如何进行护理?
孩子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在家中治疗服药的孩子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由于患儿口腔溃烂、疼痛,故饮食尽量清淡,以流质食物最宜,避免进食酸辣、燥热、肥腻、难消化之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溃疡局部可用淡盐水抹拭。手足心疱疹不可擅自挑破,应由其自行消退,以免继发感染。
一旦患儿出现胸闷、气促、疲惫、喜叹息等症状,应警惕并发心肌炎的存在,医院诊治。若患儿突然呕吐、颈项强直,甚至四肢抽搐,为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征象,应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05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由于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种,病毒之间是没有互相交叉免疫的,就是说刚得过一次手足口病又可能感染另一种病毒再次染病,另外即便是同一型的病毒在人体内产生的免疫力也不持久,更不会终生免疫。宝宝重复感染的可能性很大。所以,预防是关键。
第一,免疫接种是最好的预防方法,接种EV-A71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避免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
第二,远离传染源,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第三,注意卫生。孩子及看护者手卫生,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的手卫生,按照七步洗手法用流水洗手;孩子的衣物、玩具、餐具、枕头被褥勤晾晒。
第四,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经常通风换气,最好每天2次,每次30分钟。
第五,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第六,流行期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防止疫情暴发和蔓延。预防手段虽简单,效果却是不一般。手足口病,群防群控是重点,搞好卫生是关键,管好垃圾和粪便,宣传教育能改变。最后,让我们一起努力,远离手足口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