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nb.ifeng.com/a/20180419/6515562_0.shtml作者:顾之痕(富书签约作者)一对夫妻月入十万多,所以平时给女儿买的衣服动辄七八千,或者上万。没想到,女儿有天跑回家哭诉,说她在学校没朋友,大家都不愿意跟她玩。为此,孩子爸很生气,于是在群里质问老师:“为什么大家都把我女儿当瘟神一样,不跟她玩?这些孩子太没素质了,根本不懂尊重人。”结果,群里的家长纷纷表示:“孩子穿这么贵的衣服,如果一起疯闹弄坏了,赔不起。不在一起玩,就能避免这个问题。”面对别人质疑他炫富时,他说:“我只是想给孩子最好的。”这个愿望本身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这个“最好的”,究竟是不是孩子想要的?成年人眼中,孩子说一句“别人都有,我也想要”是攀比,可对孩子而言,这句话的含义却是:“他们是一个群体,我想融入这个群体。”如果新闻里的女孩有得选,我相信,“衣服”和“朋友”之间,她会选朋友,因为朋友意味着来自同伴的认同,这才是她更需要的。我身边有个相似的故事。一天下午,天空忽然飘起了雨,小超妈妈因为加班,不能给他送伞,于是托我接小超到补习班。途中,我们路过一家包子铺,小超忽然赖在包子铺门口,不愿走。这时,与他同班的女孩过来买包子。小超连忙走过去,几乎是一边擦口水一边说:“包子好吃吗?”“好吃呀!”小超盯着女孩手里的包子,眼睛都不眨一下。见到这副情景,女孩妈妈给小超也买了一个。小超把包子握在手里,直向我炫耀,好像得了什么千金难买的宝贝。到了晚上,小超妈来接他时,我和她提起这件事。她大惊,说:“我给他买了很多进口零食,可他都不吃啊。包子有什么好吃的呢?”包子当然不是重点,重点是,当大家凑在一起,聊包子口味,和干脆面里的卡片时,小超完全没办法和大家聊到一起。而这一次,女孩递过来的包子,让小超感觉到,自己被她背后的那个团体接纳了,他不再是被排除在外的一个。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融入集体最简单的方式,是大家做一样的事儿。而这个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孩子要通过融入群体,来理解群体背后潜在的规则,从而确定自己是什么人,再完成身份认同。我们容易看到孩子之间的“攀比”,也容易因为“攀比”去指责孩子。可实际上,孩子很多行为背后,都是为了获得集体的认同。五年级的小恒,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他爸妈也因此拒绝送他上补习班。可是,和小恒关系好的同学,都会去补习班,这让小恒觉得,自己被那个群体排除在外了。一天放学后,小恒直接跟着同学走,也没跟家里人讲,结果,他爸妈到处找他,最后才在补习班发现他。他说:“你们给我报名,我就回家。”他爸妈无奈,只好给他报名。成年人可以标榜自己与众不同,但在孩子的世界,和群体不同,是件很怕的事。它意味着来自群体的压力,以及独自面对未知的孤独。而为了消除这种压力,他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在《火影忍者》中,主角鸣人是个孤儿,他长得不好看,成绩也不好,所以在班上,他一直被人排挤。他很渴望融入那个集体,如果不能,那么大家能注意到他,也是好的,所以,他整天恶作剧。鸣人的老师伊鲁卡说:“我小时候一直装傻充愣,通过让自己出糗,让别人发笑的方式,去融入一个集体。”这些方式,或许都不太恰当,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当他们能够融入群体,学会与人相处的最佳方式时,成年后的他们,才具备独处的能力。倩倩在我印象中,是个贪吃的孩子。因为不论什么时候,她书包里都塞满了零食。她还喜欢请客吃饭,我经常听到大家讨论,说他们在倩倩家,吃到了很多好吃的。有一回,大家围在一起,讨论谁家爸妈厨艺好。这时,小宇忽然说:“我觉得倩倩家的绿豆汤最好喝,比店里卖的好喝多啦。”这时,一个还没去倩倩家吃过饭的同学,就问倩倩:“什么时候,我也能喝到你家的绿豆汤?”倩倩马上回应说:“等我爸爸煮了绿豆汤,我带给你呀。”过了一天,倩倩真的带了一杯绿豆汤来,就是那种一次性的杯子,装了满满一杯。她不好意思地说:“我没找到一次性的碗,也没找到盖子,只能这样端给你啦。我保证,它没有弄脏。”我很难想象,她得多么小心,才能把这样一杯绿豆汤,从家里带过来,可作为转校生,这就是她融入集体的方式。她记住了很多同学的口味,然后跟他们分享零食,请他们回家吃饭。她想要的,不过是融入这个集体,不受排挤。我观察过那些在集体中,总能绽放出“领导”光芒的孩子,他们身上,常常具备一种特质:轻松融入一个团体。比如,暑假后,当很多孩子都在描述自己的暑期见闻时,那些没有出去旅行的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加入群体的对话。这时,自卑的孩子,常常会否定别人的描述,说:“你说的地方我去过,一点都不好玩。”但具有“领导”魅力的孩子,往往先肯定别人的体验,再描述自己的体验。有一次,我就听一个孩子说:“你们真幸福,我就惨了,我爸妈把我送去军训。我每天早上都喝粥,还要背着包跑步,累死了。我觉得,现在我能吃下一整头牛。”大家都被他的描述逗乐了,话题原本是讨论暑假去哪儿旅行,最后却变成要不要参加军训。他不仅融入了一个群体,还成功把话题引向了自己熟悉的方向,而这才是群体交流最重要的部分:在处理好团体关系的同时,不盲目否定自己。集体的认同,能让我们感觉到被接纳,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能学会更好地理解他人。当自我与集体发生碰撞时,我们就能探索到自己的边界,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孩子“攀比”、恶作剧、讨好别人,很多时候,都是在努力获得集体的认同。物质上的满足,只是他们为了获得认同的一种方式,毕竟他们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事情背后,去弄清楚,孩子这些行为,究竟是要表达什么,我们才能真正帮到孩子。作者简介:顾之痕,富书签约作者,久病成医的心理学爱好者,用文字书写故事,用旅行认识自己,简书顾之痕,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