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汉服文化比较流行,尤其是到了明朝,明制汉服款式简洁大方,但是面料考究做工精致,纹饰也尽极华丽。在各种汉服爱好者们交流聚会的场合,比较考究的明制汉服的穿戴者,一直被汉服爱好者们戏称为“移动的矿山”,体现的正是明制汉服奢华庄重的特点。在穿戴明制汉服的时候,女子通常会梳一种特定的发髻,称之为狄髻,此外还要配上一整套头面首饰,这款发髻和明制汉服可以说也非常搭调,四面鬓角脖颈碎发都收拾得很干净,发髻只有顶心一处,简洁大方,符合古代汉族人传统观念中,女子应该娴静端庄的审美。但是实际上,狄髻并不是名副其实是一种发髻,而是一种发冠,那么历史上真正的狄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汉服爱好者复原的狄髻

狄髻的“狄”字,在古代正宗的写法是狄字上再加“髟”字(音为标,意思是头发披垂的样子),这个字在很多数码设备中都没有收录,因此一般都写作狄髻,也有一说这个字应该写作“髢”(音狄),它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意思是假发。诗经中:“鬓发如云,不屑髢也。”即是形容女子乌发如云浓密,不屑用假发装饰。由此也可以联想到,狄髻应该是一种假发。确实,狄髻这种发髻,与其说是一种发髻,不如说更像一种穿戴在头上的发冠,用比较专业的说法可以称之为“首服”或者“首伏”。而且不是所有人都能穿戴的,一般穿戴狄髻的为已婚妇女,平民女子也可以穿戴,但为奴为婢这样的身份低下的女子是不能穿戴的。

明朝唐白云夫人画像

不过就算妇女穿戴狄髻,也是有一定差异的,虽然没有很严格界定普通人到底可以穿戴何等规格的狄髻,但是财力限制了每个人发髻的材质。普通女子穿戴的狄髻为竹篾等为骨,外罩黑纱、假发、马鬃等材质。比如说《金瓶梅》中一开始身世寒苦的潘金莲,就是戴着黑油油头发狄髻的,西游记中作者嘲讽山中无知的女妖时,也是描写对方穿戴高达一尺左右的竹篾狄髻。富贵之家的妇女中奢侈者,多半就用直接用金银丝直接编制打造一顶狄髻了。比如说《金瓶梅》中相对富贵的李瓶儿,过去曾是大名府梁中书的妾室,后来又和花太监的侄子花子虚成婚,两任丈夫都算殷实富贵,所以她就有金丝狄髻,而潘金莲和吴月娘则只有银丝狄髻。

出土的金丝狄髻

狄髻不缠绕黑纱和假发的样子,类似明定陵出土过,皇帝所穿戴的金丝翼善冠那样,是一个镂空的倒扣的上小下大的杯状冠,也有夸张如男子发冠的形状,早期的狄髻较为高大,最高近尺,而到了晚期则越来越扁平,高约为一至二寸。值得注意的是,狄髻虽然以搭配明制汉服为人们熟知,最早在元朝就已有关于它的记载,而且进入清朝之后,它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明朝女子穿戴狄髻最值得夸赞的,就是那一整套配套的头面了,最为重要的配饰为发髻正前方的挑心、后方的分心、顶部的满冠、两侧的一对掩鬓,发髻底部有一圈钿子,以及对称的若干簪子,一对耳环。这其中一些贵妇的头面,镶金嵌宝,一件首饰的所用金银的重量就可以达到七八十克,用现代人的话来说真的非常有排面。

现代汉服爱好者的创意汉服穿搭

在镂空的发髻上留有对应地插这些首饰的小孔,在打扮的时候把发髻盘好,戴上狄髻,再配上首饰,既漂亮华贵,又能进一步固定发髻。所以除了日常穿戴狄髻,明朝女子更是会在重要场合穿戴狄髻并插满一整套头面,以此彰显身份,作为礼服的一部分。也正因为狄髻这样的特殊地位,很多汉服爱好者在还原明制衣冠的时候,会选择用狄髻搭配服饰。不过有人在还原狄髻的时候,喜欢用真发或者假发直接盘发为髻,显然不够还原最正宗的狄髻,因为狄髻压根不是盘发而成,而是“戴个帽子”。不过汉服如今是一种在国人中广受欢迎的流行文化了,小编觉得它其实也可以成为一种不断变化而且贴近生活的时尚,只要不是在做非常严谨的传统文化科普,只要自己喜欢,怎么穿搭好看就可以怎么穿,毕竟融入生活发展变化才能赋予一种文化产物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