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9日,医院住院部有一位年轻的妈妈正开心的庆祝着自己“劫后余生”令人难忘的母亲节。就在半个月前,眼前这位笑靥如花的年轻母亲曾一度心跳几乎骤停,生命垂危,挣扎在死亡线上。
心脏“罢工”,命悬一线
年4月16日,居住在岳阳楼区的80后宝妈开始发热,体温达38.8℃,伴咳嗽,逐渐出现活动后气促,在外院治疗效果欠佳于年4月19日来医院就诊。谁曾想到,所有的不适感竟是灾难的前奏。入院后心内科专家紧急诊断,考虑患者罹患的是;急性心肌炎伴心律失常,给予临时起搏器置入及药物治疗。4月23日患者突发心源性休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速,ICU徐伏良副主任会诊后紧急电复律后转入重症医学科(ICU)抢救治疗。患者入ICU时为休克血压,频发恶性心律失常,心功能差,心源性休克;随时会心脏停搏,病情十分危急。
人工心肺“代班”小时,重启新生
重症心肌炎,进展迅速,是病毒性心肌炎最凶险的状态。合并心源性休克和室速的重症心肌炎若不及时进行(ECMO)人工心肺支持替代,死亡率高达90%以上。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体外生命支持方式,可部分或完全替代患者心肺功能,为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重症医学科科主任蒋沁娟主任医师当机立断,决定立马进行ECMO体外心肺支持治疗,为病人“抢回生命”。徐伏良副主任、汤鑫主治医师与患者家属沟通ECMO治疗的同时,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集结就位,紧张有序的进行ECMO治疗的准备----连接并预充管路。韩钱鹏副主任与王辉、余海峰主治医师及李丹凤护士长、邹明辉、方钩沉、谢冰洁等医护团队快速为患者行ECMO置管。每次的ECMO治疗于团队来说其实就是一场大考,多年来,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成员已默契配合,在最短时间内就完成股动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并连接体外膜肺设备,设定V-A模式ECMO,上机成功,迅速开启人工心肺“代班”模式。
ECMO的顺利置入是抢救治疗的开始,接下来的数个24小时里,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必须监测患者的每一点一滴生命体征的变化:凝血功能、出血情况、心肺功能、肝肾功能、感染风险、内环境改变、营养支持以及心泵运动情况、氧合器功能变化.......医护团队需要24小时监测并根据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这是一场保卫生命的持久战,考验的是不仅仅是医者的技术,还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病床上躺着的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任何的闪失可能带来的都是一个或几个家庭的灾难。坚持才有胜利,六个日夜,小时的坚守,病人的病情终于出现了好转。
4月29日,姚岚副主任医师、汤鑫主治医生对患者进行了全面血流动力学评估,已经“休眠”小时的心脏基本恢复功能,团队可以为患者撤机了!蒋沁娟主任、血管外科游艺副主任医师一起对病人进行动脉血管缝合撤离ECMO。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撤离ECMO以后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处于极低的状态,重症医学科团队依旧坚守,对病情密切监护,历时12个日夜的坚守,5月4号患者迎来了生的希望:血小板、凝血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平稳,转入心内科监护室,5月8日患者开始下床,转入心内科普通病房。80后宝妈历经磨难,迎来新生,ECMO团队再立新功!
承载生命嘱托,坚守医护职责
这是医院重症医学科又一例ECMO成功抢救病例,高超的诊疗技术,细心的监测护理,勇敢的80后妈妈得以死里逃生。ECMO团队挽救的不仅仅一条鲜活的生命,更是拯救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生死之间可能只是一个心跳的距离,但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一群“天使”们的忘我付出,让我们可以跨越生与死的鸿沟。生命需要守护,不到最后时刻绝不轻言放弃,带着这样的信念,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凭着一股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凭着自身精湛的技术,带着高度的责任,将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
医院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