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常见传染病小知识宣传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出疹性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多在冬春季,以一至十四岁多见,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主要特征。传染性极强,儿童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且容易在幼儿园、中小学中流行。
通过经空气飞沫、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传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一种可导致两种疾病的病毒,在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恢复后病毒潜伏在体内,少数病人在成人后病毒再发而引起带状疱疹。
潜伏期约为10~30天,平均14天。发病前有轻微发烧、不适、食欲欠佳、咳嗽等症状,随后身上出现红色斑疹与丘疹,一天内演变成圆形水疱,大小不一。初期清澈透明,数小时变浑浊,周围有红晕,常伴有瘙痒。水痘1-3天内干枯结痂,一周内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痕迹。上述皮疹分批出现,向心性分布,胸、背、躯干多,同一部位有不同阶段皮疹。
患者应隔离。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体温高者可投以退热剂,给予易消化的饮食和充足的水分。修剪指甲,防止抓破水疱。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皮肤瘙痒较著者,可给服抗组织胺药物。有继发感染可选用抗生素。一般忌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选用抗病毒药物。
1.教室、宿舍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内外环境卫生和空气流通;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在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共用毛巾,勤晒衣被,多参加户外活动,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畅的公共场所;
3.发现有可疑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应及时向老师报告。水痘传染性强,患病学生必须及早在家隔离治疗,至所有疱疹干燥结痂脱落为止(一般自发病起隔离15天左右)。
4.做好消毒处理,病人离开原居住房间,原居住房间可用0.5%的过氧乙酸或1:的“84”消毒液关闭门窗喷雾消毒半小时以上。室内被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或皮疹内容物污染过的物品,门把手,家具、地板等可用1:的“84”消毒液湿抹。也可利用通风、曝晒、煮沸等方法消毒。
5.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水痘疫苗,对一般易感者可进行水痘疫苗的注射,建议接种剂次2剂次,时间间隔为3年。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接触病人后2~3周(最长可达30天)发病。开始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7至10天消退。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常见的并发症为病毒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及卵巢炎。以儿童和青少年最多。易引起男性侧或双侧睾丸,女性卵巢萎缩,导致不孕不育。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一般预后良好。
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被唾液所污染的食具、玩具等在短时间内接触儿童的口腔能引起感染。另外有些人感染后有轻型症状或无症状属隐性感染,也同样具有传染性。
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季较多。我国存在2个发病高峰季节:分别为4-7月和11月-次年1月。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应注意口腔清洁,多饮开水,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避免咀嚼,禁食辛辣食物,保证营养。氦氖激光局部照射,能减轻局部胀痛,并可缩短肿胀时间。并发高热、头痛、呕吐者,可视病情对症处理。
(一)控制传染源
1.隔离治疗患病学生。患病学生在家隔离治疗至临床症状消失,持有乡镇级以上医疗单位出具的痊愈证明方能返校上课。
2.学校每天随访患病学生病情情况,每日向区疾控报告。
3.加强晨检午检。每日坚持对学生进行晨午检,追踪未到校学生缺勤原因,做好检查记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并向区教委、区疾控、医院及相关单位报告。
(二)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通风换气。要求学校教室和学生宿舍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加强环境消毒。用氯制剂等消毒剂对教室、学生宿舍及患者接触物品及室内环境进行消毒,教室空气采取紫外线照射,醋熏消毒等。流行期内,学校停止一切聚集性活动。
(三)保护易感人群
1.加强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开展防病宣传教育,以开家长会或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提高广大学生及家长的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
2.开展腮腺炎疫苗预防接种,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机会或减轻症状。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患儿发病后,要进行及时、规范性治疗,避免出现重症及死亡。
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此外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1.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开窗、晒衣被。
2.患儿根据病情居家隔离治疗或住院治疗。住院患儿应当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3.对患儿使用过的玩具、用具、餐具等物品和活动场所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4.EV71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的主要病原体,接种手足口病疫苗(EV71灭活疫苗)对手足口病的保护率达97%。
5.当出现聚集性手足口病疫情时,即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2例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应当幼托机构和学校采取对发病班级进行关班10天,并对校园环境进行预防性消毒等措施。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是全球急性胃肠炎的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的主要原因,易在幼托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的密闭场所集中暴发。人体感染后可引起以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的急性发病,病程一般为2~3天。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可伴有恶心、发热和腹痛。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有些感染者仅表现出呕吐症状,可有头痛、寒颤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诺如病毒可通过污染的食品、饮用水、密切接触病人及其污染的物品或表面等途径传播,也可因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处理不当使病毒播散至空气中传播。
1.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2.生熟食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3.食物彻底加热烧熟,不食用生食品。
4.餐具和接触即食食品的工(用)具要清洗、消毒。
5.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要及时掩闭覆盖,病人吐泻物和接触的场所物品(如教室、宿舍、校车、厕所、衣物、地板、桌椅、餐厨具、污水等)要严格消毒,并开窗通风。
6.病人应及时就诊并隔离,症状消失后72小时后方可回校。照顾病人时应戴口罩,与病人使用的餐具等分开。
编辑:刘师妤
校对:刘淞月
审阅:傅娜
签发:秦伟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