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1.传染病的特性
(1)由病原体引发。
(2)具有一定传染性。
(3)具有免疫性: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如水痘、麻疹等,有的可再度感染
(4)病程具有一定规律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恢复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容易感染的人群。
切断传染途径
1)针对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学前教育机构要注意婴幼儿的活动室、盥洗室、休息室等处经常开窗通风,定时进行空气消毒。
2)针对通过生活接触传染的疾病,如手足口病等,保育员要经常清洗婴幼儿的日常用品,如毛巾、衣被、桌椅、玩具、学习用品、餐具等,婴幼儿及保教人员都应常洗手,保持手的清洁。
3)针对通过饮食传染的疾病,如细菌性痢疾,应搞好食品卫生,生吃的瓜果最好削皮;保护好水源,饮用水严格消毒。
4)针对通过昆虫等动物传播的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要通过灭虫、清除饲养的动物等措施。
婴幼儿常见病毒性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及其防治
麻疹:可能引发肺炎、中耳炎、气管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风疹: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可终身免疫。
幼儿急疹:也叫玫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终身免疫力。
水痘:水痘是传染率较高的急性传染病,可终身免疫。
婴幼儿常见病毒性急性出疹性传染病有哪些?
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
具有终身免疫的是?
风疹、幼儿急疹、水痘
婴幼儿其它病毒性传染病及其预防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春季暴发,婴幼儿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
2.流行性腮腺炎
人是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可终身免疫腮腺炎流行期间,应尽量少带幼儿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3.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于感染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简称乙脑。此病易经蚊虫叮咬传播,流行于夏秋季节,儿童多见。
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即预防接种和灭蚊防蚊。
4.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的肝炎病毒引起的,按照其病毒系列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几种类型。我国儿童发病率较高,其中以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最为常见,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起。
甲型肝炎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粪便中,能通过污染水或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引发流行,如年的上海甲肝大流行。
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母婴、血液、性传播,新生儿因为抵抗力弱也可以通过乳汁感染。
5.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
当抵抗力下降或劳累、感冒发烧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
6.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的苍蝇污染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婴幼儿,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婴幼儿细菌性传染病及其防治
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小儿结核病--细菌性痢疾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借咳嗽、喷嚏等由飞沫从空气中传播。
小儿结核病
小儿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小儿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排菌的成人,如家庭成员、保育员、教师等。传播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人或带菌者污染的日常用、餐具、儿童玩具、饮料、食品等传播。多发生在夏秋两季。
婴幼儿常见寄生虫病及其防治
1.蛔虫病
2.蛲虫病
3.钩虫病
4.绦虫病
5.血吸虫病
蛔虫病
是由于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而引发的肠道寄生虫性疾病。成虫寄生于小肠。患儿可服用驱虫剂,采用驱虫治疗。
蛲虫病
患儿肛门周围或会阴部疹痒,哭闹不安,影响睡眠。对患儿可选用驱虫剂进行治疗,勤洗肛门勤换衣服被褥,保持手指清洁。
钩虫病
当幼儿赤足或裸体坐于具有感染幼虫的泥土时,幼虫即可侵入皮肤而感染。
幼虫钻入皮肤可能发生局部瘙痒性小红疹加强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绦虫病
吃了未经适当烹煮的带绦虫的猪肉、牛肉或鱼肉,儿童感染率较成人低。
纠正吃生肉的习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能受传染的寄生虫病。虫卵从宿主的粪便中排出,如粪便进入河水,虫卵便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不感染人。
切断传播途径。灭螺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