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我国每年4~6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10~11月还会出现秋季小高峰。

但需注意的是,此时期也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时期,且两病的症状极易混淆。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夏秋季为高发季节,有人将其称为“轻症的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病毒(Cox),较为常见为A组2、4、5、6、8、10、16型,B组1、2、3、4、5型也可致病但较为少见。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月份导致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可能都不相同,但是和当地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基本相似。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潜伏期为2~4天,以急性发热、咽痛起病,发热多为中低热,少数病例可为高热,热程多为2~4天;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咽部疼痛,患儿也因此出现厌食、咳嗽、呕吐等症状。起病时患儿咽部充血,口腔咽峡部即扁桃体及周边如软腭、悬雍垂等处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其典型特点是四周绕有红晕,2~3天后疱疹和红晕不断扩大后发生破溃,形成黄色溃疡。须注意的是,该病具有自限性,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可在1~2周内自愈,部分伴有咳嗽、腹泻,少数可出现高热惊厥、脑炎等并发症,极少数伴有心肌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是该病的传染源,其中流行期轻症和隐性感染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者的咽部排毒时间为1~2周,粪便通常可持续排毒4~8周,故住院患儿的粪便需要消毒处理。人与人之间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口腔疱疹液、手足口病患者的皮疹及疱疹液发生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鉴别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确有很多相同之处,如相似的病因、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症状。不同之处在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比手足口病者轻微,重症病例少见,病死率几乎为零,基本不会留下后遗症,两者的异同点详见附表。

注意事项

有研究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若出现持续高热,心率、血压和呼吸变化明显可进一步发展成手足口病,且可能同时累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江苏省曾报道2例疱疹性咽峡炎合并肺出血死亡病例,1例神经系统损害导致瘫痪后遗症的病例,此3例危重病例病原体均为EV71。尽管疱疹性咽峡炎极少出现重症病例和并发症,但发生病毒感染,就有存在并发心肌炎和病毒性脑炎的风险,如果患儿出现以下症状,应给予重视:

1.持续高热不退,口服退热药效果不显,或热退后很快再次升高

2.有四肢湿冷、皮肤花斑、小便减少;

3.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等;

4.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大汗淋漓;

5.频繁呕吐,特别是呈喷射状呕吐;

6.严重头痛;

7.易惊、四肢不自主抖动,睡眠中不自主抽动每分钟超过2次,四肢无力,不能拿起玩具或站立不稳。

疱疹性咽峡炎属于病毒感染,若没有继发细菌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目前也缺乏有效针对肠道病毒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有统计发现,发热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高热惊厥的发生率高于手足口病患儿,因此,患儿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配合退热药物治疗。若患儿进水困难,可输液补充水分,以降低体温。

小结

综上所述,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表现轻于较手足口病者轻,预后也较好,但其病因、病原体和手足口病相似,传染性也比较强,且部分疱疹性咽峡炎感染者可进一步发展手足口病,甚至并发脑炎、肺水肿和肺出血等。因此,基层医疗机构接诊伴急性发热、咽痛儿童时,应及时检查口腔和咽后壁,判断有无疱疹咽峡炎可能,以早期隔离感染患儿,避免疫情进一步扩大。对于感染患儿,应及早对症治疗,避免滥用激素和抗生素。原文刊载于《医师在线》杂志年6月30日第18期总第期李侗曾

首都医科医院呼吸与感染科主任医师

《医师在线》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预防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环境与健康委员会委员

自年开始在感染科工作,致力于感染与传染性疾病的诊疗、科研和教学工作,多次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会诊工作,擅长感染危重症的救治,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各类媒体发表传染与感染相关基层教育及科普文章上百篇。

值班编辑:吴王群联系邮箱:wuwangqun

jc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