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文瑟。
关于老人的养老是个既沉重又无法回避的话题。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案例,颇为感触:
一位女士的母亲患了脑梗偏瘫,她有一个弟弟,却在外地工作,不能在身边伺候照顾,只能女士全部担着。
女士说:太劳神累心了,妈妈手不能动,每次吃饭都需要她喂。每次等妈妈吃饱后,她才能开始吃饭。但是,每次她刚坐下一会儿,妈妈就开始使唤她了,不是要撒尿,就是要大号。
好多次,她十分紧张的拿起盆快速垫到妈妈屁股下面,许久之后拿起却什么都没有。一次两次三四次,五次六次七八次,开始觉得都可以理解,一个月后的一次,她终于爆发了,大声的训斥了妈妈,训斥完后,她就开始号啕大哭,又觉得对不起妈妈。
在照顾妈妈的过程中,她一次又一次忍不住对妈妈发脾气,事后不停地落泪自责。这种矛盾反复的情绪成了她照料母亲中的常态。
谁都有老去的一天,“陪父母变老”是一句美好的愿望,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真实照顾老人的过程是一场身心煎熬的较量。
照顾老人不止是考验几个家庭的经济能力,还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和无止境的耐心。而在照顾老人,和老人相处的过程中,常常会拖垮儿女的心理防线。
如何把老人照顾好,找到双方最和谐的相处模式呢?这本《请你迷失在我身旁》我推荐给大家,它堪称是在现实生活中照顾老人最实用的指南。
这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岸见一郎的最新作品,在年,他致力于研究希腊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他的作品有《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畅销作品。
作者82岁的父亲得了阿茨海默症,也就是俗称的痴呆症。而作为儿子的岸见一郎,一直忙于工作、家庭,和独居的父亲鲜有联系。直到父亲确诊了得病,岸见一郎不得不去照顾父亲,这对父子关系从此不同了。
在刚开始照顾年迈的父亲时,作者经常因为生活的压力,和父亲的奇怪言行弄得很焦虑、烦躁,甚至对父亲发脾气。但是既然不能回避,他便选择勇敢的应对,让照顾父亲这件本来充满压力的事,通过爱、巧思和智慧,变得和乐自在。
本书运用阿德勒心理学原理,探讨如何减轻照护工作的负担,如何守护父母,构建良好关系。
一、我们作为子女为什么会对父母动怒?
在书中,作者写道,父亲总是做危险的事情,作者苦口婆心劝说,父亲仍屡叫不止。于是他总忍不住大声呵斥父亲,作者想让父亲顺从他的想法,但是父亲并不会因为他的发火而退缩,就像用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貌似立马奏效,但孩子会不断寻找反抗的机会。
父母看起来顺从,其实一直在伺机反击。双方就会陷入权利的争夺战之中。
作者认为,为了避免发生危险意外。子女对父母必须要大声制止,但不可以带有发怒的情绪,因为怒气的制止体现的不是坚决的态度,而是威迫的态度。用粗暴口吻制止他们的行为,不只没有效果,还很伤害亲子关系。
所以,如果父母的某些行为反反复复出现,说明子女应该换种方式告诉父母该怎么做。无论发生什么,我们照顾者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执着于动怒责备父母,营造一种岁月静好的氛围。
二、以存在的标准去接纳父母,给自己勇气,父母活着就是给家人做贡献
活蹦乱跳的孩子总是让父母很头疼,但是孩子一旦生个病,哪怕是发烧的可怜样子,都会让父母心疼不已。那个时候,父母总会祈求:不管怎么样,赶紧好起来就好。
对待父母也是一样的道理。对待老去的生病的父母,要换一种心态去接纳他们,学着用“父母在就很好”的眼光看待他们,当我们摆正自己的心理预期时,就不容易为他们做了一些糊涂事而发愁,也不会因为他们昨天会做的事今天突然不会了,而失落或者嫌弃他们。
因为人终有一天会老去,也终有一天会离开。只要老人仍然能够安好地活着,这便是最大的恩赐。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母老去并非就没有价值,他们活着本身就是在做贡献。用这种想法作为初衷,那么不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会更容易去接纳他们,也是让照顾者心态放平和的方法。
上面分享的内容是对本书内容的2点提取。如果你家里也有老人需要照顾,如果你也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感到焦头烂额、身心疲惫。相信你看完《请你迷失在我身旁》后,你会对照顾老人有一层新的认知。换一种心态照顾父母,我们的内心会更轻松,重建彼此和谐、信赖的亲子关系。
最遗憾的事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作为子女,千万别在父母尚在时,只会对他们嫌弃发怒。再等到父母离开后,懊恼不已。
学着去守护老人,是我们为人子女一辈子的修行,共勉。
我是文瑟,一个理性又不失温暖的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