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了,难道能不管?

孩子生病,家长着急是正常心态。我孩子、猫、鱼不舒服了,我也会担心。我总希望它们能吃能喝,快快乐乐。

孩子生病很不适,就医理所当然。可中国的就医环境总体不算乐观。

中国幅员辽阔,总体医学教育落后,和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的医疗水平差异大,医生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医生的知识更新还不如爱学习的家长,还死不悔改),部分(“部分”前面不知能否加一个“大”)医生看病时还可能心怀鬼胎(药品回扣干扰)。

举个例子,有些病毒感染的孩子,呕吐或者精神状态不好,“有的”医生就会给孩子抽血查心肌酶谱(目的是排查一下心肌炎)。如果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数值偏高,就诊断心肌炎收住院,然后输液(多是输果糖二磷酸、维生素C等),进行“所谓的”营养心肌的治疗。

家长就来问我,需不需要这样的治疗?

我就告诉家长,不论是不是心肌炎,这种“所谓的”营养心肌治疗都没有依据,不需要。

家长又担心,要是不“管”的话,孩子会不会有危险?

说句实话,我没有面诊孩子,并不能完全否定或肯定心肌炎的存在。(即使面诊也不一定能明确判断)

可仅仅凭借心肌酶谱的数值变化,加上孩子的精神状态稍差,就诊断心肌炎肯定是牵强的。

当然,即使真的是心肌炎,目前也没有证据证明给孩子输注这些“所谓的”营养心肌有效。

真正的心肌炎(除了血清肌钙蛋白的数值变化,还要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甚至心肌活检明确诊断),往往也是观察(部分研究显示对部分心肌炎的孩子输注静脉丙球可能有效),因为病毒感染导致的心肌损伤通常是自限的。

如果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可使用血管活性药,而不是营养心肌的药。

其实,大多数情况还是“观察”。

而极个别极其危险的爆发性心肌炎也不是营养心肌治疗,而是生命支持治疗。

当然,我今天并不是要介绍心肌炎的处理(我会写专篇的),而是借此谈谈孩子生病时怎么“管”。

不给孩子用“药”,仅仅“观察”,家长不放心,因为似乎是“不管”孩子(在很多家长眼里,“观察”孩子不算“管”);

用了“药”,家长又不放心,就像上面这位家长担心过度治疗,担心“管”的太过了。

到底怎么才叫“管”?

对于部分家长而言,这个“管”可能就是要“折腾”孩子,要眼睛看到具体的“管”的举措。

比如,给孩子“抽血化验”那才是“管”,给孩子“吃药”、“输液”那才是“管”,给孩子“推拿”“按摩”才是“管”。

不“管”的话,病情加重怎么办?

好像“管”了后,孩子就会好的快,病情就不会加重似的?

前几天,竟然听说一个21天的新生儿因为打嗝(这是非常常见的),家长不知从哪听来的偏方:抠脚底。结果把脚心的皮都抠破化脓了。

可见爱之心切、“管”之强烈。

(这起耸人听闻的事件有图为证的,我见过这张图,但考虑隐私,不公开。)

昨天一个家长问我,给孩子吃什么样的止咳药好。

我说孩子咳嗽不允许吃止咳药,因为咳嗽是人体的保护性机制,咳嗽动作产生的高速气流有助于排出气道的分泌物。

可家长说,你讲的道理我都懂,但是看着孩子咳嗽难受,还是想给他吃。

我也就无言了。

可见:对某些家长而言,不“管”不行。

很多疾病有自然病程,不管怎么“管”,也不会改变病程,那些乱七八糟的“管”只是为了增加医生的收入、缓解家长的焦虑罢了。还给本来就生病的孩子造成了二次伤害。

我多数时候很讲原则,不会因为家长想“管”就迎合家长,那些执意给孩子使用“中成药”、使用“土方、偏方”、使用“按摩、推拿”等没有证据支持的“管”的措施(但有来自中国的垃圾证据支持),我会指出,如不悔改,则拒绝交流。

我的原则也体现在对业内不顾原则的“管”的揭露,比如一发现有医生给孩子使用利巴韦林、阿糖腺苷、各种中成药、各种所谓的增强抵抗力的药,都会告诉家长拒绝这种治疗。

“管”(包括检查和治疗)要基于令人信服的依据。

家长不能因为“焦虑”而“管”。

而作为“管”(决策)的制定者—医生,要坚持学习,更新知识,多看Uptodate。“管理”患者要有依据,不能想当然的“管”,更不能因为私利而“管”。

儿科严医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