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的漫画家朱德庸,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十分喜欢,分享给大家。

朱德庸说:“人一生会遇见许多的人,有的人成为朋友,有的人成为敌人,有的人带来快乐,有的人带来痛苦,别人在变的同时自己也在变。

朋友会成路人,路人会成知己,人生一切随着缘分起起浮浮生生灭灭,而我们只能尽可能维持自我,应付这个缘的世界”。

庄子说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仔细想想,人生短短几十载,时间如流水,不经意间人就老了。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珍惜当下。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的曾仕强先生,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

通读经典后,曾仕强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报警器,聪明人选择屏蔽它。

01生气,人之常情

现实里,谁没有生过气?别说跟外人发生争执,哪怕是身旁最亲近的父母、丈夫、妻子,我们都会跟他们发生矛盾。

你去观察让我们生气的事情,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生气的时候,成年人一下子变成了“孩子”,因为讲道理讲不过对方;受到周围人的批评或指责;别人公交车上撞到你,等等。

一时生气,一时爽,过后呢?能帮助解决问题吗?并没有。相反,人越生气理智越低,这时候言行举止不受自己控制,伤害了人,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你看,每次夫妻吵架拌嘴、情侣闹分手,当时吵的再凶,事后至少有一方会后悔。因为气发泄完了,肚子就空了,跟着脑袋也空了,理智重新回到头脑,开始回忆事情经过,反思自己的言行。

生气,除了让自己“发疯”,没有一点好处。所以,你看很多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医生都建议他们要心态平和,不要经常生气。

甚至有些疾病,还和生气有关,比如一个人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本来按时吃药能控制的好,但被人一刺激,脾气就立马冲上来,伤害身体。

朝鲜有句话,叫“一怒之下踢石头,只有痛着脚趾头”与其跟人生气,不如学着一笑而过。记得中学物理课本上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脾气也是如此。

你对别人笑,别人也会对你笑;你对别人生气,同样人家会用更坏的脾气对待你。既然我们能改变对方的态度,那何不在下次想要生气时,试一试压住心里的火气,你静下来,他也会慢慢平复。

02争气,生气的最高级

了解儒家的朋友,一定听过“以德报怨”,很多人以为是孔子在《论语》里说的,其实不是。《老子》里说“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道家主张以“柔”化解困境,要用好的德行化解别人对自己的怨气。

在《论语》里,孔子也说“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这样解释道,“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

南怀瑾先生的这一看法,觉得十分新颖。因为在印象中,孔子主张“仁爱”思想,所以在别人指责、抱怨自己的时候,应该“小不忍则乱大谋”。

但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能明辨是非,该喜欢的喜欢,不喜欢的不喜欢。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做人能够做到明辨是非,那确实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就像人际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不能生气的人是傻瓜,而不去生气的人才是智者”。

曾仕强先生分享过“情绪它是一个警讯,它是一个警示灯,我们一直把情绪,把它当作很自然的反应,其实不是的”。

情绪就是人身上的‘报警器”我们可以选择不生气,但绝不是害怕产生生气的情绪。你会生气,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天底下也只有圣人能完全做到不生气。

老子《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人应该学习水的智慧,水是什么样?以柔克刚。比如碰到对方指责,不直接回应让对方自惭形秽;遇到现实打击,深呼吸三次让心平静,才能更好的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03做人,换位思考

曾经看过一个经典的故事。

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现实社会,人与人交往怎么可能不产生矛盾?但有些人有好人缘,有些人却朋友很少。我观察身边人缘好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平易近人、积极乐观。

如果可以选择,你会愿意亲近性格脾气好的人,还是易怒暴躁的人?我会选择前者。理由很简单,同后者交往心会累,人容易受伤。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自然,你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发脾气,别人同样成为“出气筒”。

为什么人类比动物更高级?离不开我们丰富的情感。比如我们遇到高兴的事情,会产生愉悦的心情;碰到伤心的事情,会产生痛苦的情绪等。

情绪来了,很难受自己思维管控,尤其情绪波动越大,越容易做出极端行为。所以曾仕强说“你稍微改变一下任何一种情绪反应,你都把它当作,它是在提醒你要怎么去做才正确”。

脾气发出来,只是一个动作、一句话,却会毁掉一场生意、一段关系。不信你下次去观察生气中的人,脸色很难看,不会有人愿意亲近那张脸。

04智者,从平淡做起

晚清曾国藩,为人严于律己,尤其在做人方面,一直追求“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早就戒掉了脾气,让自己“静”下来。

正如老子“无为而治”,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回报。生活里的大多数时候,尽量减少生气的次数。

让脾气化成热情,做喜欢的事或培养兴趣,等到被人触犯底线时,再拿出自己的原则与态度,捍卫自己。

生而为人,脾气总是越磨越光滑,等到能够平静的处理与他人矛盾时,你就离好人缘不远了,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