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范式及其转换
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通过课本来认知世界。每天坐在教室里被机械地灌输千篇一律的知识,像实验品一样被测试和评分。我们深谙此道并驾轻就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深信不疑。我们深知犯错的代价和风险,为了求存,即使内心存有疑惑也只能深埋心底。任何质疑都可能被看成是对共同信念的挑战而被视为异类。
然而有一天,情况发生了改变,我们已为人父为人母。所有曾经可以回避的问题都无法回避,所有曾经娴熟的技巧都已不再灵验。自己的孩子生病了,我们开始迷茫了,面对正在发热的宝宝,我们变得胆战心惊而不知所措。曾经鲜活的个性此时此刻却是那样软弱、焦虑与无助。
我们这是怎么了?
在一个追求速成的年代,我们连健康也没放过。媒介的发达不断加重我们对快感成瘾性地执着,让我们更加依赖药物祛除病痛,孜孜不倦地寻找着健康的秘诀和捷径。为了追逐这条捷径,不惜弯道超车。药物带来的快感或许只是短暂的满足。过瘾后似乎又再次陷入了新的困境。我们是否真的快乐、我们是否真的健康或许应该成为我们内心不断的沉思和追问。
疲于奔波之际,我们未曾真正沉静下来,仔细审视自己内心对健康的渴望和宁静的需求。面对孩子生病这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面对自我的焦虑,面对健康这个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责任,面对各种药物不断被扒皮的现实,我们是否继续成为被测试和评分的试验品,我们是否应该重拾自己对健康的担当与责任,更确切地说是重新获得自己对生命、对疾病、对发热认知的权利和责任。
发热,一个古老永恒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话题,从公元前四世纪“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开始历经数千年人类文明演进至今,无时无刻不在牵动人们对健康、对生命的情感和思绪。在历史长河中,发热承载着邪恶的诅咒,也享誉过赞美的篇章。
而今,对发热重新认知和范式转换是我们重拾健康权利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范式?
“范式”的英文为“Paradigm”,源自希腊词“Paradeig-ma”,意指“模范”或“模型”,由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年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
库恩认为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这其中包括被共同接受并认可的概念以及约定俗成的语言,以便共同体成员在遵守公认的“思维模式”下,按照约定俗成的语言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并达成符合共同体行为规范的结果。
现有对发热的认知已成为成熟的常规科学。医学专家对其基本观点普遍达成一致,并拥有共同的信念。普通大众在不断被教育后与共同信念保持着一致。发热是生病是我们共同持有的信念。
在现有的发热范式中,发热被理解为疾病的症状,发热与病毒或细菌感染有关,感染会引发炎症。于是很多疾病都可以用炎症来定义,比如肺炎、支气管炎、心肌炎、扁桃体炎、肾炎、中耳炎、肠炎、脑膜炎等等。普遍接受并认可的治疗方案是药物退热、消炎及抗感染治疗。
面对宝宝发热,父母的担心源于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担心持续高热不退会对宝宝脏器器官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担心高热会伤害心爱宝宝的大脑,担心高热会烧出肺炎、烧出心肌炎、烧成脑膜炎,担心过高的体温容易引发惊厥。
在共同体成员的信念中,避免感染是普遍接纳的理念。发热不用药不会自行退热,发热是生病,唯有药物治疗才能重获健康,发热尤其是体温超过40度以上的高热不用药物干预是一件非常危险可怕的事情。
基于以上共同的信念,妈妈们在交流宝宝发热生病时所用的思维方式、概念和语言基本相同,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比较容易沟通并达成共识。体温超过38.5度以上可以考虑服用退热药,哪种退热药比较合适与有效、何时就医、如何确诊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是输液还是口服药物治疗,这些都成为妈妈之间经常讨论的话题。
我们把以上对发热的认知范式称为第一范式。
可是,在我们这个蔚蓝星球上,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并认可现有的发热范式。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年,两位美国医学博士在《我们为什么生病》一书中,对现有的发热范式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并将构建这个范式结构的医学称为“达尔文医学”。
在达尔文医学整个范式结构中,包含了适应理论、自然选择和进化条件三个基础性理论,以及思维方式、概念、实践依据和约定俗成的描述性语言。
达尔文医学对发热所持有的信念正如美国罗维雷斯研究所的生理学家马特·克鲁格(MattKingger)认为的那样:“已经有大量证据证明,支持发热是一种针对感染的防御性适应,在整个动物界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之久。”发热是基因在数以亿年的自然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用以对抗病毒和细菌感染的适应性防御机制,更准确地说,发热是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
我们将达尔文医学对发热认知范式称为第二范式。
库恩指出,不同的科学共同体在各自的范式指导下,对同一自然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发热作为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在不同的范式结构里,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理解以及由此得出的不同结论。
我们可以理解,持有第一范式的无法就发热的问题与持有第二范式的进行有效沟通,或者根本不能沟通。持有第一范式的在阅读一篇发热40度自行退热的记录时会感到不可思议和无法理解,甚至有可能产生歧义。所以,要想阅读并理解每一篇发热自愈记录,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范式转换。
无论是天涯亲子“如何应对宝宝发烧”还是“恒星微课”,其本质都是在帮助那些想学习如何应对宝宝发烧的妈妈进行范式转换。
在此,简述一下两种发热范式结构的区别:
1.发热与疾病
在第一范式中,将发热定义为疾病,避免感染可以预防发热。
在第二范式中,发热是机体的适应性防御机制,是机体正常免疫应答的过程。杀灭或防止病原感染也许是明智的,但却取消了应答,从而妨碍了机体正常生理。
2.疾病与健康的关系
在第一范式中,疾病与健康的关系是对立的。共同体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信念是疾病有害于健康。只有消除疾病才能获得健康,比如,消灭病原才能有效预防感染从而保障健康。
在第二范式中,消解了疾病与健康的对立关系。共同体成员普遍达成的共识和信念是生病(发热)有益于健康,消灭病原反倒妨碍了机体正常生理的需要。简单说,没有了病原我们的免疫系统将无法在感染后完成免疫应答而日趋成熟。
3.数据与理论
在第一范式中,对发热的诊断依赖临床检查和检验数据所得出的结论。比如血常规检查用于诊断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是否是细菌感染取决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以及C反应蛋白的数值是否超标。
在第二范式中,对发热的认知和判断是建立在适应理论、自然选择和进化条件这三个基础性理论之上。
4.结果与原因
在第一范式中,强调对发热症状本身的诊断和治疗。体温是衡量发热症状严重与否的唯一指标,体温高低决定是否用药,药物退热是最具代表性的“对症”治疗。对引起发热原因的回答仅限于病毒或细菌感染。
在第二范式中,注重对引起发热原因的判断。帮助共同体成员理解发热在生病过程中的意义。对引起发热的原因有非常明确的回答:发热是机体适应病原而进行的免疫应答,发热机体自我修复的需要。
5.愿望与事实
在第一范式中,用药物退热来满足人们的愿望。比如,设计退热药的目的是缓解发热时不适的症状。也就是说用化学药物让宝宝在发热时舒服一点。缓解妈妈因不愿看到宝宝发热难受而焦虑的情绪。
在第二范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