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白癜风怎么防止复发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01/5892300.html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性溃疡为特征的疾病,常见于婴幼儿。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暴发流行。近期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容易在幼托机构及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引起暴发流行,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的教学秩序。

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肠道病毒与手足口病病原大部分一致,该病起病急,发热伴咽痛,咽部有充血,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约1-2mm,四周绕有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数目多少不等。

为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各位家长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晨检午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2、隔离治疗患者。患病学生不得带病上课,居家隔离至症状和体征消失后1周方能上课。

3、加强健康教育。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积极动员家长积极配合,医院探望病人,不去人群聚集的商场、超市等地。

4、强化通风消毒。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5、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6、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7、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8、强化疫情处置。发生疫情后,立即上报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此外,我们还要

正确认识和预防疱疹性咽峡炎

保护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肠道病毒与手足口病病原大部分一致,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疱疹性咽峡炎病例会引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那么

疱症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之间

究竟有何异同呢

病原体

均是肠道病毒。

疱疹性咽峡炎大多为柯萨奇病毒A组2、4、6、9、16、22型引起,埃可病毒3、6、9、16、17、25型和肠道病毒70型也可引起本病。

手足口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好发人群

疱症性咽峡炎各年龄段都能感染,常见于1-7岁儿童。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潜伏期

疱疹性咽峡炎的潜伏期为2~4天。

手足口的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

临床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常急剧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偶见高达以上,甚至引起惊厥。典型症状表现为咽部充血,口腔黏膜内出现小的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1~2周),预后良好,偶有腮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手足部疱疹较多,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传染源

两者的传染源都主要是患者和隐形感染者。

传播途径

两者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物、衣服、生活用具等传播,传染性极强,要注意隔离治疗。

上面说了这么多的异同

但两者预防及控制措施是相同的

重点做好“三勤三早”

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游玩回家后,大人在接触孩子前及处理粪便后,均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净双手。

勤消毒:经常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托幼机构、早教培训机构等应注意对儿童易接触的地方进行重点消毒,流行季节增加消毒的频次。

勤通风: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幼托机构注意教室与宿舍的开窗通风,保证空气质量。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少参加集体活动。

早发现:幼儿家长应每日观察孩子健康状况。托幼机构、早教培训机构等每日进行晨检,及早发现疑似病例。

早报告:家长应及时将患儿的患病信息报告幼儿园并居家隔离不得入园。托幼机构、早教培训机构等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报告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于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早隔离:患儿应及时隔离就诊,居家治疗,待症状全部消失后一周,方可返园上课或外出活动,以免传染给其他儿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