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就跟着医生一起来了解一下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
是一对「表兄弟」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是一对「表兄弟」,都是出自同一个家族,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肠道病毒。手足口病的病毒和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有很多是重叠的,所以在症状和传播途径上极为相似,又有所区别。疱疹性咽峡炎属于手足口病的一种,只不过咽部有疱疹。疱疹性咽峡炎来得更凶猛,会让家长慌了阵脚,但从并发症来说,手足口要更危险。疱疹咽峡炎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重症病例,而手足口却有1%左右的重症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有的时候甚至危及生命。近几年,由柯萨奇A6病毒引起的手足口也越来越多,其症状也不同:
1.发热更严重,会持续高热;
2.皮疹也比典型手足口的更严重,可以累及全身,甚至形成大疱、糜烂、溃疡;
3.皮疹的持续时间更长,平均12天,病后1~3周出现手脚脱皮,1~2月出现指(趾)甲脱落。
2个方法判断手足口or疱疹性咽峡炎
1.从疱疹的位置鉴别
相同处: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感染后,口腔的咽部和软腭都会长疱疹。
不同处:感染手足口的孩子,除了口腔咽部和软腭有疱疹外,孩子的口唇、手和脚,包括肛门周围,也会长有斑疹,斑丘疹或囊泡性皮疹,有时膝盖和手肘也会有皮疹。
2.从症状上鉴别
相同处: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咽痛。
不同处: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是先发热再发现疱疹,突然性的高热不退,体温在39~40℃左右,发热时还可能伴有抽搐,随后就诊时发现口腔有泡疹,孩子咽痛明显,吃东西哭闹难受。发热时间会持续3~5天。
大多数的手足口是先发出疹再发热(有的也会无热),一般是中低热,咽痛症状比较轻,甚至有的孩子没有咽痛症状,发热1~2天就恢复正常。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手脚长水泡,疑似手足口后,就需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没有重症表现,特别是三岁以下的儿童。
孩子有以下4种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都属于自限性疾病,都是可以自愈的,对症用药缓解症状就行:
发烧:精神不佳或高热,给予退热处理,推荐对泰诺林(乙酰氨基酚)或美林(布洛芬)。
咽痛:可以吃冰棍、冰淇淋或凉的水果和粥给予缓解,如果咽痛严重,则给予缓解咽痛的药物,比如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用药禁忌:不需要用抗生素,也没有任何抗病毒的特效药(包括利巴韦林、奥司他韦)。
鉴于症状轻重,手足口还有并发症的风险,如果孩子有以下4种情况,建议尽快就医:
1.宝宝持续高热
出现持续高热,温度39℃超过24小时,或者已经给宝宝吃了退热药但是体温还是下降不明显。
2.咽痛无法进食导致脱水
有的宝宝咽痛明显,喝不下水也吃不了东西,导致脱水严重(眼窝深陷、嘴唇干裂、精神萎靡,且在清醒状态下6小时以上没有排尿)。
3.体温正常的时候精神状态差
如果在孩子体温恢复正常的时候,还是精神很差,比如嗜睡、很长时间不吃东西、烦躁,甚至连哭闹都没有力气的时候,建议带宝宝去就诊。
4.出现肢体抖动、呼吸增快、口唇发青等情况
如果孩子出现惊跳(四肢抖动),肌肉抽动或震颤、呕吐、皮肤发花、面色苍白、口唇发青、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等情况,医院了。
此外,呼吸增快也要及时就医,因为手足口病出现心肺功能衰竭时呼吸会增快。
4个方法有效预防
1.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都要用肥皂或含氯洗手液,用流动的水给孩子洗手。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换尿布、处理粪便后也要洗手。
2.注意孩子用品及环境卫生
?孩子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消毒;奶瓶、奶嘴及餐具使用前充分清洗、消毒;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密集公共场所
不管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症消失后还会持续有1~2周的后续传染期,高发季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密集公共场所。
4.及时接种手足口疫苗
疱疹性咽峡炎没有疫苗,手足口可以接种二类疫苗EV71疫苗,对肠道病毒71型(也是最危重症的一型)感染的保护率达90%以上,6个月至5岁的孩子可以选择接种。
★特别提示: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而延误治疗。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时,家长应医院进行确诊,以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对症治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