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关预
爱防
关传
儿染
童病
健病
康病
季
随着春天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万物复苏,气温渐暖,多种病毒和细菌会大量繁殖,是各种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幼儿的抵抗力弱,极易感染疾病。为了切实做好幼儿疾病预防工作,提高家长、教师对春季传染病防控的意识,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春季传染病。
春季传染疾病有哪些
流感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麻疹
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主要症状为发热、怕光、流泪、流涕,眼结膜充血,出现口腔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
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流腮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儿童多见,近年成人也有发病,俗称“乍腮”,潜伏期14—19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发热,耳下或下颌角疼痛,以耳垂为中心1—2天内迅速肿大,张口和咀嚼时疼痛。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高发病,患者多数是学龄前的幼儿,患上这种疾病之后,孩子不但会发高烧、口腔和咽喉还会长疱疹,所以经常不想吃东西,对健康影响非常大。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由肠道病毒EV71感染而致的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感染后多以发热起病,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潜伏期2-7天,可以通过空气及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和接触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
“请妈妈们注意了,近期流行一种疱疹性咽峡炎,是新型病毒,患者多数是学龄前的幼儿,患上这种疾病之后,孩子不但会发高烧、口腔和咽喉还会长疱疹,所以经常不想吃东西,对健康影响非常大,也给家长带来很多烦恼。
症状:突起高烧,咽部疱疹
家长在发现孩子咽喉部有疱疹,高烧不退时,医院就诊,防止孩子出现高热抽搐。
该病由病毒感染引起,起病急,常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咽部充血,年幼患儿常会哭闹,烦躁不安,年长儿会自诉喉咙痛。口腔咽部会出现数个至数十个2~4毫米的灰白色疱疹,周围伴有红晕。一般一两天后疱疹就开始破溃成小溃疡,孩子会更加难受,常常哭闹不止,异常烦躁。
治疗:抗病毒为主,消食为辅
如果孩子连水都不喝,应适当补液,以防电解质紊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果血象升高,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高热时可酌情使用退烧药。最好同时进行消食治疗,让孩子适当拉拉肚子,拉的越多,好的越快。体内热毒泄了,就会更快康复。
得病的小孩该如何护理?
疱疹性咽峡炎的有些患儿会有发热,如低热,也有的无发热,然后上颚黏膜出现水疱,随后低烧,口腔溃疡。
出现发热时可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等;体温超过38.5℃,可服用退烧药。
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用喉风散局部喷于溃疡。
嘴巴里有水疱时会很疼,从而影响进食。可以让患儿吃一些温凉的流质或较软不需要咀嚼的食物,比如牛奶、蛋羹、肉末等等。少数患儿如果出现高热、抽筋、心慌、呕吐、气促等,则需马上就医。
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不同于普通感冒。常于冬、春季流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发热典型,可以高达38.8摄氏度,持续3~4天,头痛明显,全身疼痛,并且疼痛的很严重,全身极度乏力,有时鼻塞、流鼻涕、咽喉疼痛、咳嗽,还可能并发为肺炎、支气管炎、心包炎、脑炎、急性心肌炎等,可能会威胁生命,常发生局部甚至大范围暴发流行。
春季幼儿如何预防流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做起:
1、就是春季的孩子,尽量的多穿一些保暖性的衣服,过早的穿单衣服会容易引起流感,因为春天的温度不是很稳定,容易受凉造成流感。
2、就是让孩子会养成勤洗手,讲卫生的好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3、就是避免带孩子去一些人群多的地方,例如商场,医院这样的一些地方。
4、就是让室内的尽量的通风,呼吸新鲜空气。
5、就是在学校的时候,定期的给教室以及食堂进行消毒。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由于腮腺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再2月-5月。
主要症状:腮腺肿大,胀痛。确诊后的患儿需要隔离。
预防:
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患者直至腮腺消肿后5天。
应用腮腺炎-麻疹-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MMR)皮下或皮内接种,也可用气雾喷鼻法,预防感染的效果可达95%以上,显著减少发病率。
潜伏期的患者接种该疫苗也可减轻发病症状。因为活疫苗可能有致畸作用,故孕妇禁用。严重免疫功能损害者是接种活疫苗的相对禁忌,但是无症状的HIV感染的儿童可以接种腮腺炎疫苗。
建议儿童在18个月时接种第一剂MMR疫苗,入学前(6岁)接种第二剂。
也有研究显示,接种3剂MMR疫苗的人比接种2剂MMR疫苗的人患流行性腮腺炎的风险更低。
合理饮食:
避免需要反复咀嚼的食物,尽量进食流食或软质食物,如土豆泥或燕麦片;
避免食用酸性食物,如柑橘类水果或果汁,因为它们会刺激唾液分泌;多喝水。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在出现症状和体征后9天内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应注意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传染给他人。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潜伏期为3-6日,传染期为7到14日。
关于预防:
1.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不聚集人群多的地方,勤通风,亲晒洗。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全身发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多。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传染性极强,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容易发生流行。患病后大多能获得终身免疫。起病有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咽喉痛、眼结膜充血、流泪、怕光、眼睑浮肿、精神不振、烦燥啼哭、食欲减退,有时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淆。
1、寻找过敏源:想要治疗荨麻疹这种疾病,首先得了解引起荨麻疹的过敏原。比较常见的过敏原有:化学物品、蚊虫叮咬以及气候变化等等,都有可能会引起儿荨麻疹的发生。所以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意孩子对什么过敏,如果不知道的话,医院进行检查,找到过敏原之后,要避免再次接触。
2、药物治疗:治疗荨麻疹的药物有很多,不同的药物使用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千万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加重病情的发展。
3、注意日常生活的护理:家长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孩子皮肤的清洁,洗澡的时候注意不要使用太热的水,因为热水会对荨麻疹造成一定的刺激作用,会加重病情的发展。同时家长们也需要注意做好孩子的保暖措施,避免受到冷风刺激,加重病情的发展。
4、注意饮食:荨麻疹患者在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饮食清淡,不要吃比较油腻的食物。比如:鸡蛋、鱼这些食物发物最好不要吃,可以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有助于保证营养。
宝宝得了荨麻疹之后,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医院查明过敏原,有针对性进行治疗是关键,以免导致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千万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导致病情的加重。同时家长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注意孩子的饮食情况以及做好生活中护理措施很重要,有助于病情的早日康复。
在幼儿园,我们每天都会这样做
1、做好晨检工作
严格执行晨检制度,每日按照“一问二看三摸四查”的要求,认真检查,发现有疑似传染性疾病症状幼儿及时让家长带幼儿就诊,确诊无传染性疾病方可入园,把好幼儿健康第一关。
2、开窗通风
清晨入园后,保育老师首先将教室、走廊及各功能室开窗通风。春、夏、秋季根据天气变化开窗通风,以整日开窗通风为主。冬季每日至少开窗通风三次,每次15-20分钟。
3、桌椅消毒
老师每日进行餐桌消毒,以及马桶消毒要求先用清水擦拭,再用施康消毒液擦拭,最后再用清水擦拭。mg/L有效氯消毒剂。
4、餐具水杯消毒
每餐过后清洗餐具,然后放入消毒柜进行消毒,下一次配餐时再拿出,减少污染,和幼儿水杯,水杯清洗要求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清洗完毕后放入幼儿水杯专用消毒柜内,毛巾开水后30分钟,蒸汽消毒。
5、玩具消毒
幼儿教室内玩具,每周清洗消毒,玩具消毒流程:清水清洗→消毒液浸泡→清水清洗→晾晒。图书及其他不可清洗的玩具每周曝晒2小时进行消毒,消毒水擦拭,mg/L有效氯消毒剂。
6、地面消毒
幼儿放学后用消毒水拖洗教室地面及走廊楼梯等公共区域地面,第二天早上再用清水拖一次,每天拖2-3次,用消毒水湿性打扫(不可太湿)。
7、教室一日清洁
每日放学后教室区域,桌椅摆放整齐后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日常保持整洁。
8、紫外线消毒
每天放学后,对教室和电影院进行紫外线消毒,照射教室、卧室1小时。
幼儿的健康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工作。我们在用实际行动努力地呵护幼儿健康,同时也需要各位家长能够支持我们的工作,与我们一起携手共进,为幼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END
图片/笑笑老师
文编/郑梦莹
监制/尚芸安
安吉拉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