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攻克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115/4558568.html
虽说“眼见为实”,但心电图也是会“骗人”的!不信?以下7例鉴别诊断,就在考验心电图的“诚实度”哦~心电图通过记录心电活动的变化图,由临床医生根据心电图表现推测患者的心脏疾病。既然是推测,就存在错误的可能。比如界友们耳熟能详的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我们偶尔也会遇见虽酷似心梗但并非心梗的心电图表现,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并加以鉴别。1、心脏相对位置改变主要见于:左侧气胸,左侧胸腔积液,纵膈畸胎瘤,慢性肺心病。以左侧气胸为例:心电图表现:前壁导联R波消失,呈QS型,类似于前壁及侧壁心肌梗死。发生机制:左侧气胸时,气体压迫纵隔使纵膈右移。与正常人相比,患者的心脏位置发生改变,心电图胸前导联脱离正常位置,导致心电图的改变。此外,气胸导致心脏与前壁的距离增大,心脏和电极之间存在大量的绝缘气体,胸导联的导电性明显降低,引起前壁导联R波电压减小或消失,出现R波消失呈QS型,类似前壁及侧壁心肌梗死;立位或坐位时心脏贴近胸壁,R波可再现。因此,立位或坐位记录心电图,可作为鉴别左侧气胸和心肌梗死的方法[1]。2、儿茶酚胺增高主要见于:急性颅脑外伤,脑胶质瘤。心电图表现:T波高尖或呈深倒置,顶端钝,基底宽。发生机制:颅内压增高,脑组织严重缺氧、水肿,脑有效灌注压下降,引起脑内血液循环障碍,下丘脑和脑干的心血管调节中枢受到干扰和破坏,使儿茶酚胺在心肌内积聚,心肌广泛受损、心肌复极化发生改变。3、中毒主要见于:双硫仑反应,乙醛脱氢酶活性低的患者。以双硫仑反应为例:心电图表现:心肌损伤型ST段改变,损伤位置广泛,无定位特点,无典型演变过程[2]。发生机制:乙醇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为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头抱和甲硝唑可以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导致体内乙醛蓄积发生中毒,损伤心肌细胞,出现心肌损伤型ST段改变。4、膜电位的改变主要见于:高钾血症心电图表现:异常Q波,无定位特点,无演变过程。发生机制:高钾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钾的比例为3:1,如果细胞外钾浓度升高使该比例降低、静息膜电位下降,心电图可表现为异常Q波[3]。5、冠脉供血不足主要见于:肺栓塞、哮喘、急性胆囊炎。以肺栓塞为例:心电图表现:广泛前壁(V1-V4)和下壁(II、III、aVF)导联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表现[4]。发生机制:肺栓塞时可出现肺梗死,导致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冠脉灌流不足,引起心肌缺血。因此,一些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可表现为广泛前壁和下壁导联T波倒置。6、心肌损伤主要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胸部外伤、病毒性心肌炎[5]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为例:心电图表现:异常Q波,ST段抬高,但两者之间无关联性,无明确的血管定位特点发生机制:病变累及心肌时,心肌变性或纤维化,局部心电降低甚至消失,无法产生心电向量。因此,心室除极的综合向量可背离该部位,投射到相关导联的负侧,出现异常Q波。7、包裹性心包积液心电图表现:异常Q波,sT-T可正常发生机制:心肌梗死时,部分心肌坏死,无激动能力,造成心电向量的部分缺失,形成Q波。包裹性心包积液的机制恰好相反:心肌细胞除极时,心包积液导电,同时也产生与除极波方向相同的电流,造成心电向量的叠加,或相对部位向量缺失,形成异常Q波。但因心肌无损伤,故sT-T可正常总而言之,心电图作为临床诊断心肌梗死最常用的检查,偶尔也会出现“假阳性”,需临床医生提高警惕。为了减少误诊的发生,诊断时需要结合以下几方面:①急性心梗一般会出现对应的症状和体征,患者多伴有心梗的高危因素;②心电图存在定位特点;③心电图呈心梗特有的动态演变。若实在难以鉴别且高度怀疑者,可行冠脉造影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冯海新,吕聪敏,张丽华.临床心电学及图谱详解[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张婕.双硫仑样反应酷似心肌梗死12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1):

[3]王福杰,成娟.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的高钾血症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8):

[4]刘文琴.急性肺栓塞酷似心肌梗死心电图2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9):-

[5]黄舒洁,郭延松.酷似心肌梗死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诊治分析[J].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8

作者:李文哲来源:“掌上医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