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吗 http://www.xxzywj.com/npxxx/npxbq/762.html《黄帝阴符经》盖成书于商末时期,从其四言诗兼散体诗的文体来看,与《诗经》类似。从文句风格来看,《阴符经》微妙玄达,诡奇精悍,韵律修辞完备,诵读又朗朗上口。其内涵深义具有普世意义,不愧是“古今修道第一真经”。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版本来看,《阴符经》的整体结构大多是划分为三章。唐代褚遂良书法本、李筌本都是三章本,李筌本划分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这种划分方法着重于了修仙、治国、用兵,突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然而小编在精读之后,却发现其中暗含着特殊的整体结构,这是前人所没有记载的。整个经文可以划分为五节,每一节暗含一个字作为本节主旨,五个字能够联为一句短语,这句短语可以作为全文的主旨。这种写法是非常特殊的,在古文中罕见,现代文没有。下面我们逐节来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首节的首尾两句是上下呼应的,“天”即自然,“天之道”是根本。内容上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宇宙与人具有全息关系,人得施行自然之道,以“天之道”确立人的思想、思维。这一节的主旨以一字概括即为“道”。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李筌本将“天生天杀”前的经文部分作为第一章,是不合文法逻辑的。因为“天发杀机”、“地发杀机”、“人发杀机”、“天人合发”与下文的“天生天杀,道之理也”是呼应承接的,从词句与语义上是能够联成一体的。所以“天生天杀,道之理也”是对此节内容的总结。此节经文的内容由自然到人,再到圣人,总结了自然之道与圣人之道的原理。以一字概括这一节的主旨即为“理”。天地,万物之盗也;万物,人之盗也;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神所以神。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李筌本第二章从“天生天杀”至“小人得之轻命”。此节内容讲述了“三盗”之间的关系,人的认知观,及人得运用恰当的心机。人得有德,才能适得其所、安得其位。以其中一字概括这一节的主旨即为“得”(通德)。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擒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我以不虞圣;人以期其,我以不期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李筌本自“人以愚虞”后残缺,尚不及褚遂良本完整,从注解来看不及张果本深究内涵。这一节主要是讲述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如何利用自然之物,愚圣的修为,以及必然死亡的客观规律。其中着重于人之用,“用师”即用功夫向榜样学习,用物即利用自然界的万物,用理即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与客观规律。以一字概括这一节的主旨即为“用”。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以圣人知自然之道不敢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近乎象矣。末节的内容主要是由自然之道推演出阴阳八卦之术,圣人懂得运用“阴阳相胜之术”。此节与首节是遥相呼应的,总结了人与自然的至理,归纳出人依照自然之道而为的方法。以一字概括这一节的主旨即为“术”。这样再把每一节作为主旨的那个字联结,就得出一句“道理得用术”,这是不是很奇妙?“道理得用术”,五字相联,构成了《阴符经》全文的主旨。这是一种奇特的写作技巧,文章整体采用了嵌字联句的方式,这句话既是整体框架,又是中心主旨。这种高超的写作技巧与整体结构显示出构思巧妙,结构紧密,层次分明,主旨明确。难怪朱熹评价《阴符经》“非深于道者不能作也”。